“我们还继续讲《捞铁牛》,在捞铁牛的时候做了四项准备工作,你们知道他做了哪几项吗?”当记者走进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初一29班的教室时,学生们正在上语文课,而老师则一边大声的授课,一边用手语比划着动作,底下的学生们则是聚精会神地看,很少发出声音。而之所以这样,因为这个班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聋哑儿童。
“我们的孩子都有听力缺陷,平时我们在教学中都要用到手语,但手语的缺陷性还是比较大的。咱们中国的词汇量非常大,而标准手语却只有两本书,里面的词汇量也很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跟学生们沟通,让学生们多读、多写、多交流来学习语文。”上课间隙,聋职班语文老师刘旭玲这样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市唯一一所集听障、视障、智障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不仅开设了正常的文化课,还加设了手工、绘画、音乐等课程。
除了让孩子接受到跟正常孩子同等的知识教育,该校动手能力的培养则相对普通学校来说则要多得多。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从人文、智能技术、职业康复上以及职业训练方面,都有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我们采取了两投一升的办法,开办职业高中,职高里边主要开设有缝纫、美发、花卉这些课程。而像聋孩子方面,根据残联的要求,咱们在太原培训插画艺术、面点艺术、计算机教育等等一系列课程。”学校手工课老师鲁近龙说:“开设这些课程,最主要就是锻炼学生以后通过自己的劳动做出产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自食其力。”
没有区别对待,而是跟同龄孩子享受着一样的教育资源,这是记者采访时最大的感受,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刘永红告诉记者,学校立足“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办学理念,组织开展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疾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意识,提高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刘永红说:“学校要发展,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所以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尤其注重师德与师能并重,我们搞了一系列青年教师比赛,像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信息教育知识大赛,还有手语盲文、钢笔画等等一系列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每年年终还要根据教师师风师德的表现,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最后由校委会统一根据自己相应的表现来作出评价,通过评价工作,教师专业素养和师风师德建设这几年有了很大改进。”
自1990年创办以来,该校坚持以教学、康复、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思想,立足“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能施教,走出了一条“康教结合”特色教学之路,让近千名残疾儿童实现了上学梦。
如今的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已经有了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三百多人,并拥有多媒体、微机、律动、康复训练等多功能教室,是我市唯一一所集听障、视障、智障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先后荣获了“山西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山西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