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感想
发布时间: 2016-01-29 11:50 来源:山西对口升学招生网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层次、创建名校的必由之路。各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凡叫得响的学校,无疑都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名校之“名”不仅仅是升学率高,更在于其背后有着支撑它、充实它、发展它的特色学校文化。正如美国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所言:“所有的学校都有文化,而成功的学校似乎具有强健的、发挥功能的且与优质学校教育的愿景密切结合的文化。作为指导人们朝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的指南针,文化提供了一套规定人们应达成什么和怎样达成的准则,而且它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人的工作意义和工作重要性的源泉。”我校确立了“坚持质量立校,建设精品学校”的办学方向,就是要走以鲜明的学校文化为引领的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办学品位,通过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建设精品学校的目标。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我校的文化建设提几点看法。
一、处理好远期规划和实际工作有序推进的关系。
现代学校的发展趋势,正在实现从物的管理向文化引领的过渡和提升。华师大陈玉琨教授在他的《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学校管理》讲演中,把学校发展层次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治”阶段,在这一阶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第二阶段是“法治”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第三阶段是“德治”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文化的力量,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目前,我校是处在“法治”阶段,近年来学校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汇编成了质量管理《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结合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新出台了系列制度规定,可以说在建章立制上成果突出。但就近期来说,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还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制度的落实,既然制度有了,那就要照章办事,使制度成为规范师生员工自觉行为的准则,而不至于让制度形同虚设。二是制度的修订,随着学校的发展,一些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宜,学校应结合现实的发展状况,对相关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三是制度的跟进,教育教学需要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就要让创新性的制度及时跟进,使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激励,创新的成果得到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具有先用制度强化,后用文化内化的功效。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创设规章制度与遵守规章制度的态度、价值观。要按照“全、细、严”的总体要求,在进一步规范完善学校现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章,特别就实施素质教育情况下,如何对教师、学生进行评价,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使评价导向与素质教育精神保持一致。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严格执行,做到有始有终、落到实处。在执行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工作实效为本的原则,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突出个性化和创造力,鼓励老师们大胆工作、创新工作,激发起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和谐氛围。有了制度文化的保障,学校的发展向更高层面的“德治”阶段的提升就有了有力的保证。
可以说,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法治”阶段做不好,学校要达到以学校文化为引领的“德治”阶段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学校发展远期规划和实际工作有序推进兼顾的原则,就是首先着力于目前学校所处的“法治”阶段的各项工作,着眼于以文化引领为主要特征的最高层次的“德治”阶段。
二、本着“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目的,有效开展精神文化建设。
今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各校校训及校训解读展示活动,这是一项很好的活动。我校的校训是“尚德•求知”,如果做一项问卷调查,全校师生有几人能通晓学校的校训、校风、学校精神、教风、学风、育人目标、价值观念呢?再进一步讲,即使知道其中的内容,能否深刻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再进一步讲,了解了其中的内涵,在教育教学和学习中,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它体现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引领着学校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当然,这种有效的精神文化必须是师生员工道德与精神状态的真实体现,而不是口头、书本或墙壁上的几句口号,它必须从学校这个团队所有成员的做事方式和日常状态中去发现、体现。因此,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内化于心是前提,外显于行是目的。对包括校训在内的精神文化内容的解读和深刻领会是内化于心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以我校校训“尚德•求知”为例,“尚德”,注重高尚的道德、品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易经》云“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言及人应该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积累微小的进步来塑造高大完美的人格;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德为行之始,“尚德”就要明德、顺德、厚德,以高尚的道德观来指引自己的人生,使崇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广大师生的人生追求,使师生真正成为“大成”之人。“求知”,保持恒久的求知欲。《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求知”意在激励广大师生要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使知识这一潜在的“软本领”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硬本领”。我想,通过这样的解读,使教师明确了教育的出发点,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学校育人的方向,使校训成为一个学校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思想。
对包括校风、学风、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价值观念等在内的其它精神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在解读中领会其丰富内涵,在解读中内化于心,在解读中反思对照自身的思想行为,在解读中使其成为规范和提醒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我认为这是让学校文化建设中诸多精神文化要素“外显于行”的有效的环节和必要的前提。
当然,解读不是照本宣科,解读不是千篇一律,解读不是流于口头和书面。解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解读的时机可以经常化、随机化,但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精神文化要素真正成为激励鼓舞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工作学习、不断开拓进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内在精神动力。
三、加强责任文化建设,提升团队的整体执行能力。
我们常说干工作要有责任心,要负责任。责任的“责”,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采取的行为和应达到的目的;“任”就是能不能胜任。社会赋予了我们教师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实质上指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能不能对得起这一称号,就要看我们能不能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责任。责任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结果。强化责任意识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注重责任结果是检验执行力的最重要标准。著名管理教练唐渊教授在谈到组织中的责任化建设时,提出了“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责任制度→责任成果”五环节构成体系,五环节环环相扣,把责任最终是否得到落实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体现的是“责任决定一切”“责任心是关键竞争力”的管理理念。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在执行和落实中方能做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责任心缺失,则会导致人人都管事,事事没人管。五环节责任管理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责任教育,确立并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注重责任落实,立足本职岗位,提升执行能力,不讲任何借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完善责任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落实执行到边;注重责任结果,把责任执行情况与考核、绩效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把“建设精品学校”作为办学的目标,在管理上强调精细化,要求把每项工作都做成精品,强烈责任感的具备是关键。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正确,制度告诉我们怎样去做,责任告诉我们最终要解决问题,构建五环节责任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责任意识时刻提醒我们要“想干事”,责任能力要求我们要“能干事”,责任行为告诫我们要“真干事”,责任制度保证我们“可干事”,责任成果检验我们要“干成事”。责任会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责任会使我们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完美,责任会促使我们造就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竞争能力,责任会把我们带到想实现的目标,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荣誉和赞誉。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虽然这里的“礼”并不等同于文化,但礼的功能和文化的功能从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强调行为的自觉和潜移默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管理要比制度管理更高一个层次,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制度是保证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对,而文化则是注重把各项工作做好,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约束和规范,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内化和自律。构建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以富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理应成为一个学校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