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元整体出发
发布时间: 2016-01-31 10:19 来源:山西对口升学招生网
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语文学科的“长文短教”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力求让学生获得能力提升和视野延展。在此基础上,学校尝试推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从单元整体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较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认识其结构,通过经验建构其关系,从而解决具体问题,获得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2012年初,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语文学科开始尝试“长文短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找准教学切入点、语用训练点、拓展延伸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获得能力的“一点”提升和视野的“一点”延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进一步思考,学校发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式固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教师在备课中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取舍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异,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出现了随意性和偶然性。长此以往,即使课堂教学十分扎实,学生获得的也仅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对他们的长期发展帮助不大。
为此,整体论的思想走进了学校的视野。虽然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人为地把“单元”分割成“单篇”,忽视了单元文本之间的关联,将系统的语文教学碎片化,这也许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如果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师会着力于思考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将文本教学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框架。这样,单元整体教学就有了超越单篇教学之和的新功能,一个单元聚焦一个语文问题(单元主题),通过前后承接、逐步递进,或者前后关联、互为补充的教学组织方式,不断巩固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以小学语文为例,如果能将教学总目标分解成84个螺旋式上升的单元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就走出“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困境了吗?当学校将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有序化、体系化之后,这样的整体效应一定是大于部分之和的。
将整体论的思想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后,学校较好地解决了“长文短教”教学方式所面临的难题。因此,在“长文短教”的基础上,学校开始尝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提炼单元主题
在“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就是单元教学目标,是具体化、序列化的学科目标。“主题”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文本负载的言语形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发展;二是指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风骨、人文精神。
“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以教材单元为建构单位,注重单元各文本之间的关联,聚合单元主题;围绕主题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架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阶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和方法体系,最终有效达成课程总目标。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要求“认真观察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可以适当打比方,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实际上,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变色龙》中有非常具体的外形描写,从头到尾、从整体到局部、从“粗粗一看”到“细细端详”,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把变色龙的外形写得活灵活现;《金蝉脱壳》一文,作者极为细致地描写了蝉的脱壳过程,选用准确的动词,运用“先”“再”“然后”“又”等表示连接的词语,将金蝉脱壳的情景写得神形毕肖。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神奇的动物世界——跟着课文学写小动物”,将《变色龙》和《金蝉脱壳》确定为精讲课文,通过读写结合,进行外形和动作描写的单项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昆虫记》,让学生进行片段阅读,并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的习作训练,会让学生兴趣大增、收获更多。
与此类似,学校可以将五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听懂言外之意——做一个聪明的听众和读者”,将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情感的力量——读出情感、写出情感”,将第五单元的主题确定为“祖国山河美——跟着课文学写景物”,等等。以上教学主题,分别指向年段目标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
确定基本板块
“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呈现板块式教学结构,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层层推进、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教学网络,使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的训练空间分明、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利于检测。
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的教学包括10—12课时,分为5个板块: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高效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尊重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板块是学生在预习和思考基础上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一方面从中了解学情,调整后续教学,另一方面进行提示和点拨,帮助学生发展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板块:研读探究。这一板块有两个教学内容:其一,概览本单元课文大意,注重捕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其二,分解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原则上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分课进行教学。
第三板块:表达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单元习作。
第四板块:链接阅读。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引入课外美文,让学生进行阅读、推介、交流。
第五板块:综合实践。这部分内容包括口语交际、围绕单元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等等。
建构网状教学
小学生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和随意性特点,其思维形式往往有零碎化和片断化问题。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实行网状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在概览大意环节,学校用第二单元集中练习“分段和概括段意”,在第四单元学习用段意连缀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五单元学习在分段、厘清层次的基础上编写段落提纲。教学时,通过一篇课文教方法,通过两篇课文进行练习与巩固。这样,由扶到放、前后关联,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会学生概括大意、把握层次的方法,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本功。
再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一单元,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其中,《黄山奇松》运用层层聚焦的方法,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名松,然后点面结合写出黄山松之奇;《黄果树瀑布》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莫高窟》选取典型景物,运用并列式结构,展现了莫高窟的宏伟瑰丽。3篇课文组织材料的顺序、具体的写作手法不尽相同,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教师可以出示以前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泉城》《九寨沟》等,让学生比较这些课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些文章将若干关于写景类散文的知识能力点连缀成片,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还可以再引入人教版教材中的《火烧云》《观潮》等,作为单元主题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感知这些课文独特的文本个性。这样,在纳新入旧、融旧于新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完善认知结构
在“研读探究”板块,学校一般采取整体框架下的分课教学。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文本语言的品悟、写作方法的讨论、思想情感的领悟,都不能离开整体的文本环境。此外,小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若完全打破单课界限,统整全单元文本内容,可能会导致部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产生学习困惑。因此,在单元主题引领下,学校提倡教师进行教学重组,调整教学顺序,区别精讲略讲,长文短教、聚焦重点,更好地达成单元目标,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认知结构。
当然,在适宜的条件下,教师也可以打通不同文本,进行比较教学或迁移教学。总之,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从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
丰富言语实践
读是理解和吸纳,写是表达和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和源泉,写是读的应用和延伸。读和写在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自然非常重视读写结合。
如“神奇的动物世界——跟着课文学写小动物”单元中,学校安排了3次写作训练,前两次是在“研读探究”板块:看视频《折耳猫求饭吃》描写猫的动态;模仿《变色龙》的写法,描写一个小动物的外形。第三次写作训练要求在前两次片段练习的基础上,回顾《变色龙》一文中以人物语言巧妙过渡的方式,特别关注段落之间的衔接。因为将写作训练要求纳入阅读视野,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读写结合训练则细化和强化了相关的写作要求,学生完成写作训练的难度降低了,学生语言的流畅性、生动性,描写的细致性、条理性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在动物活动场面中的细节描写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激活发展潜能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许多时候,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该怎么读。缺乏指导和检查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流于形式的。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为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保障。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安排至少一课时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的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形式多样,可以是名著导读、读书交流,也可以是佳文赏析,等等。
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激发兴趣、习得方法、积累经验,在课外阅读中拓展视野、养成习惯、陶冶情操。阅读指导课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成为将学生渡入文化长河的小舟。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教学范式,最有效的改变是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价值追求,“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以其特征鲜明的组织理念和教学形式,为这一追求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它从单元整体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较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认识其结构,通过经验建构其关系,从而解决具体问题,获得学习的经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