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改专家的很多观点我很认同,但有个别观点从某种角度讲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敢苟同,比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现看“一切为了学生”,我们教师首先是人,我们有家有父母有孩子有其他家人,我们要生活,我们首先得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处理好人情世故啊,我们的一切都给了学生,为了学生,我们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吧。再看“为了学生的一切”,感觉我们是不是管得实在太宽了,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学生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教师,还有家长、社会关系等等,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包揽学生的一切,这样既是岁学生不负责,更是对老师的求全责备。再看“为了一切学生“,专家的初衷可能是希望我们有教无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能把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孩子教好就不错了,如果我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能真正对所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引导,甚至是只对我们承包的学生做到这些,使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合格公民就非常不错了,所以我们能做到的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努力做我们能做的事!
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 “课程改革实在太好了,使教师真正解放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个人觉得这些观点有点像课改 “梦话”或者说是一种理想状态。课改进行了十年,我们广大教师解放了吗?比以前轻松了、压力小了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和我的感觉一样,本领恐慌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需要不断充电,我们经常被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上级、家长、学生、社会、我们自己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束缚得透不过气来,何谈解放呢?再看第二句,只要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课堂,就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只要是共同参与,课堂的主体我认为就是两个,不能因为合作学习了老师的点拨就不重要了,因此我们研究高效课堂不仅仅关注、研究第一个主体“学生”,还要研究和关注第二个主体“老师”。打个比方,演员很重要,但是没有名导演是拍不出好电影的。
一、学生方面
1、保证学生的有氧学习。套用比较时髦的话,理想的课堂应当是一种生态环境,学生是这种生态系统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尊严,我们应当把每个学生看作不同的风景,以赏景之趣、爱景之心哺育一棵棵生命之树常青。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不能把学生看成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按预设的程序批量生产出的“学习机器”,而应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朝气蓬勃、千姿百态的生命体,有潜能、有活力、有强烈自我表现意识的个体,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发表见解,弘扬个性,释放潜能,在这样“氧气充足的绿色生态园”中,学生就不会与我们对立、抵触,甚至厌学、弃学,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使学生精神抖擞、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地投入课堂,他们就会从心底发出“我参与、我快乐”的心声。所以有氧学习是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佳状态和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营造乐学、善学的强势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来统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让德育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通常我们把学校工作分为教学和德育,因此容易使两者割裂开来。事实上,在与教学的关系上两者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皮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德育绝不是大而空的说教,它首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其次它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终结目标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应该用“水磨的工夫”抓德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的养成教育、学习品质的教育更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因为我们都知道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最终收获人生的道理。当然在如何使德育鲜活,生动,富有成效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
3、给学生插上心灵的翅膀。现在的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除了自私外,多疑、攀比、冷漠、叛逆、考试焦虑等等在学生情绪中普遍存在并带来不少问题。如何引导这些消极情绪合理宣泄,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如何细心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时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悦纳自己和他人,如何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顺利度过青春期等迫切需要我们增加专业心理指导技能,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华而不实的摆设,而成为德育工作的重拳,进而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支撑。
二、教师方面
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但感觉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对教师的培训上级措施多但是针对性不强。各个学校口号喊的多,但形成自己的校本培训特色的少。尤其是在以老带新上,由于体制评价等原因,还有老对新留有一手,新对老存有戒心等现象的存在,因而也存在有些工作老教师不愿干,新教师干不好的难题。
要实现教师的校本的发展,我本人赞成专家给出的建议——确立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一理论认为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赖“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 ,因此要通过建构合作的“教师文化”或“教学文化”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认为构建基于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师实践共同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给出了相应的步骤和程序:第一步老师提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存在的不足?让人不安的现象?最失败的经历?值得关注的(重要的)事实?至今无法确定对与错的行动?第二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措施更有效?今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第三步实施行动方案,行动、对行动进行观察、实录、讨论、形成初步研究结论。第四步反思行动过程。是否按计划执行?哪些方面没有按计划执行?为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有没有引发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是什么?更多更详细的措施步骤这里不一一赘述。
另外个人建议建立教师生活史制度和教育叙事制度。我们每年有围绕主题举
行的教学论坛,能不能利用这个形式鼓励老师们撰写自己的专业生活史,把自己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自己的专业生活经历、影响自己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记录下来。让老师讲述或自己的身边事,深化对自己认识和信念的体认度,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行为和工作世界进行新的审思、拷问、反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观照、相互提升。
三、建立教世袭节50问。我们学校“德育细节50问”活动以其新颖和有针对性成为全市的德育立项课题,那我们能不能在教学上也设计些问题提醒、引导老师呢?比如在师生互动方面设计诸如我能使你学习时心情好吗?你对我讲的内容感兴趣吗?在课堂上点你发言的机会多吗?你做得好的时候,我称赞你了吗?我听你的意见吗?在反思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方面设计诸如我每堂课的内容和目的清楚吗?我觉得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有价值吗?我对小组活动和点拨交流时间安排平衡吗?我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技能在你生活中有帮助吗?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观点吗?在师生关系方面设计我关心你吗?我对你有礼貌吗?我公平吗?我能认真倾听与你达成共情吗?我有感染力吗?我风趣幽默令你喜爱吗等等。
总之,在课改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和口号,我们现在缺少的也不仅仅是理念和经验,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